有一种侵略叫“调查”

zoޛ)j馝}߽}OivN4v]}ӭ}xӮm4]M4^8F计划出版100册,总计1亿字,可见其数量之多。

对无锡荣巷三村的调查

无锡是民国时期新兴的工商城市,所以,满铁的调查,当然不会漏掉。该机构在抗战期间,本着“把握社会结构基础实态”的目的,对无锡工业和农村实施调查,完成了《江苏省无锡县工业实态调查报告书》和《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两份专题报告,而后者就是在对当时开原乡荣巷镇所属小丁巷、郑巷、杨木桥三个自然村落调查基础上撰写的。

多年前,我们曾看到过这份报告书,但仅是部分而不是全本。去年,日本金泽大学教授弁纳才一先生来无锡,提供了完整的日文版报告。该报告为“满铁调查研究资料”第37编,同时为“上海满铁调查资料”第50编,由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于1941年2月。经翻译,除了照片与大量表格外,约有十万字,这样,我们看到了这次调查的全貌和结果。

当时的荣巷镇属开原乡,区域与现在的荣巷街道范围差不多大,户数约有630户,人口2000余人,共分为八个保,第一保至第五保构成了该镇的主要街区(严格来说应为第二保至第四保)。该镇仅有一条马路,不足百户的商户点缀其间,因此,当时荣巷镇的规模与无锡周边的镇相比,还称不上大镇。调查涉及的小丁巷、郑巷、杨木桥这三个自然村落属于荣巷镇下属的第六保,它们都位于镇北部龙山的山麓,在镇中心街区的北至西北处,距离大约二三里。杨木桥与前两个村庄相比较,由于位于与梁溪河相连的浜河附近,因此水田面积稍多。与之相反,前两个村庄则是桑园所占比例较高。但是,此处桑园一望无际,该地农民在农耕之余也从事桑蚕饲养,当地蚕农在房屋的南面种植如榆树等大树,以期树荫能够遮阳隔热。远眺这一带的村庄,会发现整个村庄包围在树荫之中,白墙黑瓦的农家在大树阴影里时隐时现,“这是养蚕区域农村农民房舍的最大特征”。

他们调查的方法如下:一是逐户调查,当时小丁巷有14户,郑巷有45户,杨木桥有21户,这三个村庄合计80户农户全部接受了调查;二是抽样调查,从上述80户中又抽出20户作为调查对象。对前者主要调查包含家庭人口、雇佣劳动、雇佣农业劳动、土地关系、佃耕关系、生产、生产物处理、副业、畜牧、蚕桑、农具及肥料、建筑物等相关项目;后者则包含租税捐税、借贷关系、现金收支、实物收支、生活费、重要农作物所需劳动力等项目。相关数据均由调查员进村入户采集,所以,在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主事伊藤武雄为该调查报告所写的《序》中,他认为:“本年调查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去年度的风格有所差异,都是由县城外进行调查的组员驻留在农村里得到的资料。”

当时的邑报对满铁企业行为所取得的“成绩”作了宣传,如“建设铁路突破一万公里,卅余年来贡献极为伟大”等,但对于这次调查,并未作任何报道。可见该次调查是在不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调查组成员在荣巷逗留了二十余天。

荣巷调查的内容

满铁调查的全面与细致程度是惊人的。长期研究满铁资料的曹幸穗教授曾惊呼:“按照满铁的资料,能完全复原1937年的北京,连某座桥边的树是几棵都有,太可怕了!”这一点,我们从他们对无锡的调查报告中也可见一斑。

在其最终形成的调查报告里,我们看到,其内容包括了无锡县县况概述、所调查乡村概况、土地关系、佃耕关系、桑蚕饲养情况、农耕情况、畜牧情况、农业劳动、农业以外的劳动、农产品交易情况、金融情况、农户经济、农户的生活、村庄的社会习俗等,很是全面,而“重点是探究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比如对于外出务工,则调查了外出务工目的地、外出劳务的种类、外出务工者的性质、外出务工时间、外出务工者汇款在农户收入中的地位。对农户的生活费,分别调查了购买粮食、被服、文化、娱乐及其他如居住、购买嗜好品、照明燃料、日常用具等的开支情况。他们还调查到,由于本地劳动力不足,在荣巷街上的两家茶馆为雇佣交流中心,其中一家由江阴人金根荣经营,另外一家茶馆名为长安居。每天早上6点至9点,等待雇主的劳动力会聚集在上述两家茶馆,这些受雇劳动力大部分来自江阴县及靖江县。

从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接受抽样调查的20户农户,每年平均每户现金收入为167.3元,而支出为169.69元,均为入不敷出。其中用于日常生活开销的占78.2%,即132.71元。具体是生活费开销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9.95%,每户平均为79.56元;其次是被服费支出,占9.29%,每户平均为12.34元;第三位是占7.33%的文化费,平均每户9.73元;第四位为包含娱乐、红白事、祭祀、新年祝贺、旅行、车费等的其他支出费,占7.04%,平均每户9.34元;第五位为居住费,占5.83%,每户平均7.74元;其它位列最后的依次分别为嗜好费、照明燃料费、日常用具费等。

再进一步调查,每年每户生活费现金平均支出情况如下:大米为43元,第二位豆油为11元,第三位食盐为6.5元,第四位猪肉为5.86元,第五位蔬菜为3.5元,第六位酱油为3元,第七位砂糖为2.95元,第八位鱼为2元,其它如面粉和酱的消费金额极少,可忽略不计。

对于排名第二位的豆油,他们发现20户农户无一户例外都购入了豆油,豆油的购入金额少则4元,最多可达24元。1939年,荣巷镇的豆油市价为每斤3角3分,因此,20户接受抽样调查的农户的平均购买量为34斤。进而,他们分析出,这种情况是源于当地榨油业早就从农业中分离出去并发展壮大,使得豆油实现了商品化,以此,他们判断中国人的饮食中对豆油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用同样的方法,他们计算出,三村居民户均食盐消费量为32.5斤,人均6斤;并进一步分析:如果考虑到出外打工者的存在,那么消费量则可增加若干,应为7斤多。每户平均每年消费猪肉不到20斤,砂糖为6斤多。

在战前,中国的蚕丝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日本蚕丝业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如何采取有效对策与中国蚕丝业相抗衡已然成为日本当务之急。由此,调查组在对荣巷三村的调查过程中,十分关注桑蚕饲养。他们了解到,尤其是在战前,江苏省的蚕业改进委员会对改良蚕种的给桑、移座进行奖励外,主要还实施了秋蚕奖励、严格执行消毒、统一催青、幼蚕统一饲养、干茧指导等诸多措施,对桑蚕饲养业进行积极的指导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调查组认为,“与此相关的调查对今后日本方面采取何种对策来说实为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关于桑叶的品质,“中国的桑树其桑叶组织确实更加密致”,的确品质上乘。从实地观察后也发现,中国的桑树其叶肉较厚,肉质充实,这与其说是桑树品种的特性,可能说是由土质、施肥量(少量)、肥料的种类、种植疏密、栽培法(中割)等栽培环境导致的现象更贴切。

调查?侵略!

因为篇幅关系,以上只是罗列了该调查报告中关于支出的一个子项,从这些文绉绉的行文和反映民生的内容来看,丝毫看不出血腥与屈辱,甚至,不明就里的人会认为它仅是份普通的调查材料而已,然而,这大大地错了!

原满铁天津事务所所长伊藤武雄,曾在中国北方开展过调查,他“制定了冀东十三县农村实态调查计划”,“结果意外地”得到日本军方赞同。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满铁调查活动重点南移,他转任满铁上海事务所所长,也成为无锡荣巷调查的领袖人物。这个伊藤武雄有个著名的“三角地带论”,所谓三角地区,即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的地区。他曾称:“繁荣三角地区自然吸引中国的资本与民众;而一旦繁荣,则不战而胜。”为此,他认为必须对这一区域实施全面而彻底的调查。

当时,荣巷三村之所以成为调查目标,原因有二,一是他们希望找一个有桑蚕饲养的村落;而更主要的第二个原因,是必须找一个环境相对稳定的地方,确保调查的顺利实施。在他们看来,这些荣巷均具备:“由于无锡县农村的治安问题极其严重,在本县辖内,只有在本镇村庄中才能找到适合本调查组逗留,而且能执行调查任务的桑蚕饲养村庄。”日军侵华后,包括无锡在内的江南一带成为新四军敌后活动的重要战场,所以,对他们来讲,当时包括荣巷在内的无锡,环境并不安定,抗日的力量时常会发起进攻。地方报纸记载,1940年9月12日,日驻锡的日本特务机关长小松、联络官阿部等会同伪县长安照白等出游梅园、太湖鼋头渚等,是乘坐炮艇等进行的,即是明证。但荣巷,在日军川岛部队的警备区域内,距日本炮艇部队营房驻地仅仅2公里左右,当地的头面人物——张庚新(一名张根兴)已被收买充作汉奸,并在该镇成立了以他为团长、其部下为团员的自卫团,调查组成员进驻荣巷,就住在了他的住宅,相对比较安全。所以,伊藤武雄在他为调查报告所作《序》的最后写道:“就事论事,报告书得以面世,也是在不少地方依靠了张氏的厚意配合。并且对调查组成员身边的警卫人员,为驻留场所的斡旋及其它种种提供了方便的本地川岛部队、海军炮艇队无锡队、无锡特务机关、县公署的各位,将他们的好意明确记下,以聊表谢意。”当然,很自然的,那些协助调查的农户是不用致谢的!

由此可见,对荣巷三村落的调查是在刺刀与枪支胁迫下进行的。当有人拿着刀枪到你家,把你的家底摸得一清二楚,你说他想干嘛?你又有何感想?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俄宪教授曾说:“中国是个巨人,可是通过满铁调查就能看到,中国在日本这个‘小人’面前曾经是裸体的巨人。而我们对日本又了解多少呢?日本在我们面前仍是个神秘的小人。”我想,这话用之荣巷是一样的。

(责任编辑:巫勇)

推荐访问:有一种 侵略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