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半夏汤组方对Barrett食管组织学改变的干预效果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苓桂半夏汤组方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Barrett食管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采用苓桂半夏汤组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苓桂半夏汤组方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苓桂半夏汤组方;Barrett食管;组织学改变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长期胃食管反流、胃酸与胃蛋白酶慢性刺激,使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发生胃肠上皮化生性改变。Barrett食管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受到广泛重视。本研究根据中医对噎膈病的认识,结合Barrett食管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流行病学特点,认为机体气化功能的衰退与本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提出假说,以名家化裁之经方重建机体气化功能对Barrett食管进行干预。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服用奥美拉唑,治疗组患者口服苓桂半夏汤。以内镜观察两组患者食管远端组织学改变情况,推演人体气化功能对Barrett食管组织学改变的影响。苓桂半夏汤组方对Barrett食管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Barrett食管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1~70岁,平均57.5岁;体重指数(45±3)kg/m2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4~70岁,平均58岁;体重指数(44±3)kg/m2。两组在性别构成、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依据美国胃肠病学会1998年的诊断标准:食管远端组织活检显示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或有肠化生黏膜存在。

纳入标准:性别不限,年龄30-70岁,内镜和组织学检查确诊为Barrett食管。

排除标准:①严重全身疾病患者,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者;②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③严重反流性食管炎或病理证实为食管癌者;④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予以苓桂半夏汤(茯苓、桂枝、泽泻、甘草、半夏、干姜、生姜、芍药、柴胡、鳖甲,按原方比例以中药免煎颗粒配制成冲剂,10g/袋),3次,d,1袋,次,温开水冲服。②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20mg,2次,d。并嘱患者忌食辛辣、酒及生冷刺激性食物。服药3个月后进行初步疗效评价,6个月后行最终疗效评价。12个月后胃镜随访1次。

观察指标:①疗效性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行胃镜检查。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②安全性指标:ALT、AST、ALT/AST、BUN、Cr以及血、尿常规,观察其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内镜复查食管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活检病理为鳞状上皮;②显效:内镜复查食管黏膜病灶消失,活检病理为鳞状上皮;③有效:内镜下病灶缩小≥1/2,或数量减少,活检病理为柱状上皮或鳞状上皮混杂或肠化、异型增生消失;④无效:内镜下病灶缩小<1,2,数量不变,活检病理无改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兩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脱落2例,剩28例。治愈25.0%(7/28),显效32.14%(9/28),有效39.28%(11/28),无效3.57(1/28)。对照组30例,脱落2例,剩28例。治愈14.28%(4/28),显效17.8%(5/28),有效28.57%(8/28),无效39.28%(11/28)。治疗组总有效率96.42%,对照组总有效率6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对照组用药后ALT和AST轻度升高2例,未发现腹泻、头痛病例。治疗组用药后未发现ALT及AST升高病例,两药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种药对肾功能、血、尿等均无影响。

讨论

Barrett食管在男性中多见,发生食管腺癌概率也大于女性。BE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为普通人群的30~50倍,而食管癌死亡率约占恶性肿瘤死亡的35.12%。传统食管癌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迷走神经切断加淋巴结清扫术,但这种治疗方法不但死亡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也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减少Barrett食管发生成为消化科医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表明Barrett食管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疾病,与胃食管反流、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肥胖、幽门螺杆菌、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药物、遗传因素相关。Barrett食管组织结构主要由胃底样上皮、交界型上皮、特殊肠化生型上皮构成。胃底样上皮以壁细胞和主细胞为主,具有分泌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功能;交界型上皮不含主细胞和B细胞;特殊肠化生型上皮执行着与小肠黏膜极相似的功能。Barrett食管上皮异常增生是食管腺癌的重要癌前病变。根据上皮细胞结构的异常和细胞核异常情况,分为低度异常增生和高度异常增生2级。在Barrett食管中无癌患者的异型增生只为5%~10%,而Barrett食管癌变患者中几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异性增生。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中医学思想的精髓开启人类防治肿瘤的新篇章是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食管癌属于中医“噎膈”范畴。“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脾阳左升,胃阴右降……气化循环,所以无病”,因此重新建立机体气化功能的循环运转,扶助中阳,恢复脾胃气机的升降,有可能是治愈Barrett食管、阻止或者逆转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的关键所在。

《内经》云:“气化于人,关乎寿夭。”气化作为生命活动的标志贯穿于生命始终,气化功能的衰退是机体衰老和患病的原因所在。

苓桂半夏汤为清代名医黄元御治疗噎膈之方,由茯苓、桂枝、泽泻、甘草、半夏、干姜、生姜、芍药、柴胡、鳖甲组成。该方由经方化裁而来,以茯苓、桂枝为引领畅通机体气化循环;柴胡、半夏升降相因恢复中焦枢纽运转之机;二姜建中阳;鳖甲育真阴,阴阳调和,则机体气化功能得以有序重建。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茯苓、桂枝、甘草、柴胡、白芍、半夏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茯苓、白芍、半夏、生姜、柴胡、鳖甲、甘草具有抗肿瘤作用;柴胡、白芍对增殖性炎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夏有抑制消化道逆蠕动的作用。方中各药物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方面又具有一定的协同增强作用。

希望通过对古方深入研究,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治疗Barrett食管提供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造福患者。

推荐访问:半夏 组织学 食管 干预 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