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211工程”大学发展模式与路径探究

【摘要】“211工程 ”大学,不同于原先的重点高校,它对所在区域的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应。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211工程 ”大学应结合区域实际,确立学校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战略,加快发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211工程”大学。

【关键词】西部 211大学 模式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104-03

1 西部“211工程”大学发展现状

1.1 西部“211工程”大学的范畴

所谓“211工程”大学,是指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学科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1]。“211工程”实施以来,全国高教战线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化改革,加大投入,调整结构,转变模式,加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经费不足的紧张局面,改善了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保证了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升级发展。根据现代化要求,调整并进一步明确“211”高校发展的方向,提高其高等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西部地区,根据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

结合国家211工程大学名单,西部“211工程”大学指的是: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财经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大学、青海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3]。

1.2 西部“211工程”大学发展情况

(1)西部地区“211工程”大学地域分布不平衡,具体表现为:陕(西安)、渝(成都)、重庆呈密集分布,这些地区的“211工程”大学占西部总体“211工程”高校的64%;而边疆、民族地区的“211工程大学”只占其高校的36%。

(2)西部地区“211工程”大学整体水平不平衡。它可以明显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985”高校,它们是: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二梯队为:西南大学、西南交大、四川农业大学、四川财经大学、云南大学等;第三梯队为边疆、民族区域的大学:广西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

由于受历史上国家对西部高等学校的布局影响,第三梯队的“211工程”大学的专业学科建设不突出,专门人才培养能力较弱。但是,总体而言,西部“211工程”大学的建立,有力推动了边疆及民族区域,特别是广西、贵州、宁厦、新疆、西藏等地的教育、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虽然这些省份和地区中各只设一所“211工程”大学,但为作当地的龙头高校,它不仅推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而且为稳定边疆的安定团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211工程”大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资金不足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对高校外部环境的分析。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育经费短缺是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国家投入仅仅是确保重点高校和某些重点专业,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因而无法保障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需要。由于经济不发达,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也就比较少,教育事业也较落后。以广西大学为例,广西大学是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其海洋产业、石化产业、林浆纸产业、钢铁和铝产业等许多学科领域都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4]。但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和国家教育投入不到位,致使这些特色学科未能明显凸现其优势。

2.2 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相对薄弱

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211工程”大学中,有些专业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西部“211工程”存在的一大弊端。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西部地区所急需的是各类应用型、操作型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基础理论研究人才。然而,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211工程”大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专业种类过大且数量过多,而应用性的专业却种类少且数量小。这必然会导致西部人才供求之间存在严重的理论型人才过剩与技能型人才紧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这种专业结构的错位,不仅浪费了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降低了西部高等教育的成效,而且也延缓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学由于专业设置陈旧,新兴边缘学科专业较少,尤其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学科专业缺乏,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广西是以少数民族文化、北部湾经济、东盟经济发展、农业为特色的地区,但作为“211工程”的广西大学在这一些领域的专业结构建设还急待加强。

2.3 高校文化背景的脆弱性

大学是文化的传承地,西部“211工程”大学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建设工程,是展示西部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民族文化的脆弱性是西部文化的一个特征。西部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阻碍了文化的交流,造成文化横向传播的困难,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的文化发展状态。另外,西部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也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过去由于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制约了西部文化的整体发展。如今日益严重的人为因素的破坏,又加速了文化的消亡。因此,西部文化在社会变迁及信息一体化的挑战下,显得十分脆弱。

作为文化的传承机构,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的“211工程”大学,有多少大学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多少大学把民族文化做为一个重点学科来建设?如今,全球的大学正面临着迷失大学本质和目标的危机。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加塞特认所说的,大学的功能包括三项: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5]。大学的价值绝不在于被动地附庸于社会与时代,而是以独立的精神追求真理并引领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这就是大学与生俱来的作为独立的文化、学术机构合法性存在的基础。

2.4 人才缺失严重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是一句喊了多年的口号。科技人才资源是西部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也是“211工程”大学最为重要的一支队伍。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人才的缺失是愈演愈烈。新疆近年来调往内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达两万多人,青海省20年来调走或者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估计在5万人以上。陕西省2002年毕业的4600多名硕士学位以上的研究生,有80%择业到了东部。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现象?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生存的基础上,会产生精神上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才在择业的时候,不但会考虑选择的工作的待遇,而且还会考虑工作的文化氛围及生存的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引才、留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环境因素。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特有的历史渊源、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实现自然与人文的相辅相成,锻造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西部地区“211工程”大学城市中,而真正独具特色的风格和具备相应的文化底蕴的城市不多。重庆、昆明、成都、贵阳、南宁、宁夏、兰州、西安、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这些城市中,除了西安、成都、重庆外,其他的城市都属于二线的中小城市,处在一个即是边疆欠发达又没有文化底蕴的一个尴尬角色;二是人文因素。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人的观念解放程度较差,大多数地区文化教育欠发达,加上交通不便,地理环境的影响,封闭的地域和传统文化、生活习惯根深蒂固,而且,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还受到宗教、民族、语言等因素的制约。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语言、文字等多种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使得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外部环境特殊,与东部相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是导致人才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3 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211工程”大学发展创新路径和模式探究

3.1 拓宽资金渠道,扩大办学规模

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而高等教育筹措资金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学费,二是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三是社会服务收入。自“211工程”在西部建设以来,西部“211工程”大学规模迅速扩大,为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所需人才,但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211工程”大学需要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解决资金不足的融资方式,制定相关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211工程”大学规模扩大的同时质量也较高。具体途径如下:

(1)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建立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2)充分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通过利用政府债券资金、争取更多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民间的外资贷款和赠款以及合理利用国内银行贷款等措施。

(3)鼓励和引导“211工程”大学内部、高校之间以及大学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行开放办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211工程”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4)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高等教育作为科学研究重要基地,应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要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5)建设具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西部地区“211工程”大学应加大力度,争取在本地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办产业区,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产学研合作,将高校科研、教学、文化建设成为以高校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创新人才培育和信息集聚的中心,实现教学、科研与高科技产业化的良性循环。高校校办产业是省域新经济增长点,是高校经济功能的直接体现。例如清华紫光,北大方正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成功案例。

3.2 学科专业体现地方特色

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211工程”高校应当积极拓展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增强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的能力。例如,广西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广西大学目前还没有与之相关的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渔业工程与技术等高科技的新型专业。广西大学既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也要立足于现实状况,学科专业要有特色,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依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有优势产业和新优势产业特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在现代物流、海洋资源开发、能源、林浆纸、石化、钢铁、修造船等方面急需人才。广西大学应因地制宜调整专业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以综合化为基础,合并相近专业,创建交叉型、边缘型专业,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培养的人才将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

高校的专业设置既要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又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具体措施应该从政府和学校两方面来分析:

1)政府层面:加强宏观管理,建立新的专业调控机制

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高校教育专业和课程评估制度,建立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公布高校教育专业布点情况和招生就业情况,及时提供西部工业经济、科技、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科学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提供信息服务。

二是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对“211工程”大学专业建设的引导主要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建立管理制度和专业调整运行机制等,鼓励、支持和扶持重点发展专业的建设。同时,西部“211工程”大学的不同专业进行战略性或适应性调整,尤其是要加强调控一些社会确实需要又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的专业,统一布点,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

三是加强政府投入。依据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为导向,加大优势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的建设,帮助“211工程”大学充实办学条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扩大“211工程”大学专业设置自主权。“211工程”大学专业设置自主权是指该校可以在自主审定的学科门类内自主设置专业。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政府应不断扩大“211工程”大学学科门类范围,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

2)学校层面:

一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211工程”大学作为科学研究重要基地,应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要促进地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211工程”大学必须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同时,更广泛地培养高级技术人员,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进行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加强知识创新能力,使大学成为知识创新和发展科学的主阵地。

二是加强专业结构建设,采用灵活的专业设置方式。

(1)模块组合式专业设置。模块组合的专业设置方式是在专业领域内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学校可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如广西大学教育学院设有“3+1”的中等职业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2)阶梯式专业设置。阶梯式的专业设置方式主要是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快、学生就业方向变化比较大的地区。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以专业为主,多项兼顾。如食品加工类专业,可以确定以果类产品加工为主干专业,再依托主干专业开设蔬菜加工、畜产品加工等。这种专业设置方式准备性投入少,教学资源共享程度高,并能使专业相对稳定和灵活机动。

3.3 突出特色,弘扬民族文化

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211工程”大学所在区域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新疆伊斯兰文化充满异域情调,显出东西合璧之美;内蒙古草原地域广大,这里的文化热情奔放,充满野性与力量;青藏高原起伏跌宕,文化庄严静穆,处处透着神秘和诱惑;西南地区山川纵横,滇黔文化显得细腻抒情,富于人性化的欢乐。各种文化现象,都显示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鲁迅先生曾说过: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211工程”大学如西藏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内蒙古大学、青海大学等以开阔的胸襟,开放自己的教育市场,吸纳周边国家高等教育的优势,通过国际化来促进和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高等教育民族化则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性,是在现代化水平之上的特色与质量的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相对民族化而言的,没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没有民族化。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广西与越南、老挝、泰国等11个东盟国家临界。广西大学目前已和周边各国联合办学,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发展。

3.4 创造“爱才、识才、容才”的良好氛围

“爱才、识才、容才”是人本观念在创造人才生态环境即软环境方面的重要体现。所谓生态环境是人才生存所在大学的内部风尚和生存条件,大学内部的环境和风尚往往那个是观念、理念的重要体现,大学有什么样的观念或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内部环境,而内部环境又是大学领袖人物自身思想和观念的倡导,成功的大学领导人往往爱才、惜才,给人才以生存环境和条件,给人才以生存的空间和发挥无限创造力的宽松环境。

(1)区域名片: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城市通过文化娱乐业、电影音响业、文化会展业、文化信息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教育业等领域,并且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云南印象”、“广西印象”、雪域影视等著名民族产业品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如广西大学所驻的城市——南宁,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连续举办了八届,己成为南宁乃至广西的品牌,南宁市用“城市名片”吸引各种人才来广西发展。

(2)学校层面:“211工程”大学应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出发,采取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择优引进在本学科领域做出较大贡献、有一定影响的高层次人才。使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队伍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基础雄厚、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学科人才队伍。在引进教师时,既要补充教师队伍的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同时也要考虑到特殊学科、专业的特点,防止“近亲繁殖”,注意优化学缘结构、改善学历结构。

4 结语

西部“211工程”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一项详尽的,具体的工作,是一个包括制定、实施、评价在内的连续的过程,因时因地因人因校而有所不同。

我国西部“211工程”大学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地区、高校自身。作好战略规划可以避免走错路,走弯路,能够抓住机遇,实现西部工程211大学从弱到强,从西部走向全国,从国内强校走向世界一流的发展。

当然,本文从西部边疆及民族地区这样一个的视角出发,针对“211工程”大学这一特殊层次的高校提出的关于战略规划的看法还是不尽完美的,仍需调查、论证和细化。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中国高等教育,1993(4).

[2] 《中国科协西部科普工程》宣传手册.

[3] “211工程”高校名单108所/htm/200506/20050610143256.htm.

[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

[5]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风声水起北部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共建中国一东盟新增长极一2006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报道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边疆 探究 路径 民族地区 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