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片成就的“英雄梦”情结

[摘 要] “英雄”在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身份阐释,对英雄的崇拜是一个时代人们为侠义精神领域最高价值的体现,永远在神龛之上被人们所膜拜。然而有一种英雄,他们却是隐形的。新时期的谍战剧让英雄情结的血液再一次沸腾,谍战剧如今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再一次让这种无名的英雄们大放异彩。在为他们的故事感到无上敬意的同时,也许在想着角色的互换,想着自己就是那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因为在你的心灵深处一直有个“英雄梦”存在着。

[关键词] 英雄梦;人物形象;谍战片

三国时期文学家刘邵在《人物志》中对“英雄”做了明确解释:“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刘邵认为,英雄是才智、胆识、力量超乎于常人之人。

从远古神话中的后羿、夸父,到历朝历代被编入民间说唱艺术中的王侯将相,再到被写进小说或剧本的为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人民幸福而奋斗甚至英勇献身的革命志士……在我们的艺术作品中,每个时代都塑造有那个时代的英雄。在英雄身上,集中体现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和人性优点。当然,每个时代也需要每个时代的英雄,因为英雄是那个时代的引导力量,是所有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梦”。

在影视作品中,英雄的类型、特质也随着时代观念的变迁、题材的拓展在不断发生变化。近几年,随着谍战剧的兴起,智勇双全、有血有肉、周旋于敌我之间的间谍英雄开始活跃于荧屏之上,成为颇有新意的一类英雄形象。他们有自己的身份和姓名,却只能隐姓埋名,真实身份极少人知道;他们有丰功伟绩,但很多没有被记入史册,最后成了无名英雄;他们有血有肉,但却没有可以随时倾诉的家人,没有真正的朋友,没有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爱恨,却往往没有爱的权利、痛哭的自由;他们的战场没有硝烟和炮火,却比有硝烟和炮火的战场更加惊险艰巨。他们是一群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国内外间谍组织在隐蔽的战线上斗智斗勇、不怕流血牺牲的地下英雄。有这些地下英雄谍战大戏,一部部惊心动魄又可歌可泣,正好迎合了当下人们想寻求智力交锋、计谋较量、心理素质比拼、人性的煎熬等审美趣味以及相信正义必然胜利的价值判断。正如美国学者哈尔·希梅尔斯汀在探讨影视文化时所说的:“经典英雄活动的世界是一个情感色彩强烈的世界,又是一个严酷的世界,那里的规则包括对体能和道德无止无休的考验和经常不断的死亡威胁。英雄代表了一种精心界定的价值体系,在这种价值体系中,善良最终战胜邪恶,重建秩序和安定。”

英雄的化身与正义感

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先涉及间谍及间谍活动题材的是反特电影。当时的反特电影成功塑造了一批优秀侦查员和公安干警形象,培养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反特情结”。而新时期的谍战剧在此基础上结合了电视艺术自身特点,在形象塑造方面摒弃了反特电影中“高、大、全”式脸谱化的英雄形象,而是把地下英雄塑造成为具有肩负特殊任务、具备某些特殊技能的平凡人,他们技能上有自己的所长也有弱点,性格上并非完美也有缺失。这类地下英雄形象,尤其是近几年荧屏上的谍战英雄,从人物造型到事件编排,更加真实,更加符合现实逻辑,也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因此,在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的同时,也给了观众更深的情感认同。

20世纪50年拍摄的一部代根据革命烈士李白的事迹改编,反映我党地下工作题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影片中他在蛋糕里夹电报、在火柴盒里藏电报密码,令观众大开眼界,而主角成为那一代人心目中极富正义感的高智商英雄,相信在影片最初上映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幻想着自己化身影片中的李侠。如今《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故事仍在被翻拍。

经典谍战连续剧《黎明之前》当中“水手”与“代号031”,两位隐藏在敌后的特工人员为了革命事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被烧死在自己的眼前,亲弟弟为了自己挡了子弹。严重的心理压力下仍然要经得住敌人的推测怀疑,最终周旋在敌人背后。编剧在影片的结尾设计了一个周密的心理学命题,使得剧情在看似我方人员很被动的情况下被主人公峰回路转取得先机,同时也被我们的这些高智商的特工英雄们演绎得淋漓尽致,最终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破坏木马计划的任务。同样在谍战剧《悬崖》当中的周乙,作为一名我党长期潜伏在敌后的谍战人员,为了方便他更好地在敌后潜伏并隐藏身份,组织上还专门派了一位在俄罗斯留过学的顾秋妍扮作他的妻子为他作掩护。在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敌后工作,有很多阴险狡诈的对手需要他们亲自面对。而在很多时候为了更好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他们需要更好地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我们的主人公甚至要面临自己的同志生离死别的场景在自己的眼前发生而无能为力。在剧中的我方谍战人员周乙强忍自己内心的悲愤,亲眼看着自己真正心爱的妻子牺牲在自己面前。在主人公这种强大的内心压力和刺激下,更加使得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更加的生动,人物关系也更加的复杂。这一切的渲染和铺垫最终体现出来的是我们的英雄形象更加的赋予了人性化的风采。香港经典现代谍战片《无间道》中刘建明与陈永仁的较量使得一部电影有了续拍二和三的机会,在《无间道1》当中有着警察身份,演着“正面”角色的刘建明虽然最后活了下来,但是在观众的心中永远都是那个手缠绷带、胡子邋遢、头发凌乱的警方卧底警员陈永仁总能在关键时刻通过摩斯密码把消息传递给警方,最后正义的英雄形象还是更为观众所喜爱,印象也更深刻。

这些英雄们为了推动历史的前进,付出的事他们的生命。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的英雄却是在用生命履行着对于信仰的坚定和执著。而正好在整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也在那些英雄们生命的逝去中感受浓浓的悲剧性,而感染着我们。影视作品中最核心的人物就是我们的谍战英雄们,谍战人员的形象塑造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以上几部经典影视剧中不仅我方谍战员人物塑造得极具特点又有个性,而且对于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是可圈可点,从而使得整个剧情在正、反面人物的较量中更加饱满充实,也更富戏剧张力。从而英雄人物身上的正义感和光辉形象更加的深入人心。电视剧《潜伏 》中让余则成开始触动的吕宗方,永远那在他内心深处牵挂着的左蓝,为了保护组织而咬舌自尽未遂的邱掌柜等,鲜活的生命一次次的牺牲,不断刺激和激励着余则成,更感动了无数的观众。最终,化悲愤为力量,顺利完成使命赋予的任务,我们那群逝去和活着的英雄形象也更加的饱满和光辉无限。

“平民英雄”贴近生活,人物形象显得更真实

谍战片不同人物类型的塑造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故事背景来描绘的。近些年来谍战片塑造的不再是当年反特片中的那种脸谱化的英雄形象,如今却是“平民英雄”层出不穷。他们往往有弱点也有人性本身的欲望,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有信仰有灵魂同时又很平凡的人。这样的转型,不仅是从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多元共存。也是艺术回归本身之道的一次蜕变。

英国诗人罗勃特·勃朗宁说: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真实自然的谍战人员才是我们新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他们所演绎的人物才是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黎明之前》中通过第三方视角对于谍战人员是这样描述的:在顾烨佳眼里刘新杰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家伙,他总是不停地喝酒,就连约会的时候也不例外,可是从来没见他醉过,他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可是身边的环境和人什么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他从来没主动对自己献过殷勤,可是每次见面他总会带来一些小小的惊喜,除此之外,他的脸很英俊,他的笑容很纯真,他的气味很好闻,他是个很容易让女孩子动心的男人。这样的谍战人员似乎表面上看起来跟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却正是这看似寻常的角色形象更容易让我们的受众所接受和憧憬,更想化身其中与主人公角色进行互换。《潜伏》剧中的余则成,其貌不扬,低调内敛,看上去就像个老夫子,然而真正的他却是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的上将军。他没有认真经过我党的熏陶学习,却正是这一个国民党亲手培养的优秀谍报员,在看清了国民党必然走向灭亡的宿命后,最终弃暗投明。这种扑朔迷离人物心态所传达的剧情,使得余则成这个人物形象瞬间有了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形象更是被人们所喜爱。与以往的英雄相比,《听风》中的阿炳虽然在身体上有残疾,而且看上去还有些贪生怕死。但是正是他的那份淳朴让我们感觉更加真实,这种小人物式的英雄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另外,在现在很多谍战剧中,女性人物也作为主要描述对象。谍战剧《暗算》中的黄依依,是位相貌出众、才华横溢的女性密码破译家,她智慧美丽,超凡脱俗,一出场就“技惊四座”,搞得各方情报界沸沸扬扬。在工作上,她有着不服输的严谨性格,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去找安在天挑战高难度试题,为了破译“光复一号”,掌握密码和密钥,她可以不眠不休地彻夜工作。在生活中的她童真无邪,可以在树林里给小松鼠喂饼干一整天。在感情上,她泼辣执著,敢爱敢恨。按她的话说,她是一个没有爱情就不能生存下来的人。她不在乎世俗名利,只在乎那个她爱的男人是不是也爱她,哪怕是飞蛾扑火。黄依依这个形象和传统革命女英雄不同,她聪明过人,但不呆板,不做作,在工作、生活和情感世界里都是一个很真实、很自我的现代新女性形象。

《潜伏》里描述了女性形象有两位,一位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女主角翠平,她在剧中颠覆性的演绎了一名女共产党员的形象。她目不识丁,性格比男人还男人,甚至叫做粗鲁,可是她的内心仍旧保留着纯情与善良,甚至展现了传统中国女性的包容和隐忍,影片最后一幕她抱着孩子遥望山路等待一个可能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人,那份执著与柔情深深地揪着无数观众的心,同时也从开始那种看着翠平就会等待笑声的思绪中变得沉重了。另外一位就是余则成未婚妻左蓝。她是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善解人意,但也不乏女性的温柔与体贴,对爱人她从来只把感情藏在心里,但作为我党的革命战士,她忠诚她的信仰,誓革命到底。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忘先保护同志们的安全,正是这样的她让余则成的内心发生了变化,而左蓝忠贞革命的女英雄形象深深的刻在观众心上。

有的学者如此评述:“这样的英雄形象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渴望挣脱世俗羁绊的梦想,在不违背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前提下,通过观看英雄的‘出格’言行,满足了观众心中英雄化和世俗化的双重欲望……”

总之,新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更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个性化的人物类型满足了各个层次的精神需求,也更加亲近世俗大众,因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物的艺术魅力,使新谍战剧在各类剧种的冲击下仍能屹立不倒。任何一种类型的影视剧都会有审美疲劳的时候,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那个英雄梦在潜伏,谍战剧就会像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样,永远带给我们心灵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李锦云.战火映照的影像记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1.

[2] 吕程.谍战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东南传播,2009(04).

[3] 高金艳.谍战剧崇高英雄形象的塑造[J].文学界:理论版,2011(03).

[4] 麦家.历史就像从远处传来的“风声”——谈小说《风声》和电影《风声》[N] .南方周末,2009-10-28.

[5] 贾文思.谍战英雄的“弱势”形象及其叙事力量[J] .宿州学院学报,2011(10).

[6] 魏传信.浅谈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现实精神[J].电影文学,2008(18).

[作者简介] 张亚伟(1983— ),男,陕西商洛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助理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艺、文学评论。

推荐访问:情结 成就 英雄 谍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