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国女科学家事迹(完整文档)

中国女科学家事迹一篇有效的事迹材料能够产生宣传典型,推动工作的用途,我们的身边总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迹,一定要认真记录,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女科学家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女科学家事迹,供大家参考。

中国女科学家事迹

一篇有效的事迹材料能够产生宣传典型,推动工作的用途,我们的身边总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迹,一定要认真记录,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女科学家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女科学家事迹篇1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小店主家中。因为他的父亲华老祥是在40岁时才得到的这个儿子,因此很担心他的儿子养不大。据说放进箩筐可以生根,容易养活,所以他父亲说过“放进箩筐避邪,同根百岁,就叫箩根吧。后来就是将“箩”字去掉“竹”字头取了罗字, 而“根”与庚同音,那年又是庚戍年,又用了一个“庚”字。这就是华罗庚名字的来历,其中包含着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祝愿。

少年华罗庚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华罗庚爱动脑筋总喜欢追求更简便的算法

一次老师在教学生做某种类型的数学习题,大概是已知一个图形,设为长方形,要从中挖去一些已知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梯形等,求剩下图形的面积。老师教的方法是先算出要挖去的各已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把他们加起来,最后用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它,即得剩下图形的面积。华罗庚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用了更简洁的方法,引起了老师的不满。老师在发还习题本时,先发还习题做得好的学生的习题本,然后再发有些错误的学生的习题本,最后发华罗庚的习题本,并说:“你是怎么做的,最后答数倒是凑对了!” 华罗庚回答说:“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然后就把自己是怎么考虑的,一一讲述给大家听。由于他的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清楚,老师与同学们听了都很信服。

可一年后,华罗庚还是因为交不起杂费和食宿费而辍学了。

中国女科学家事迹篇2

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中国女科学家事迹篇3

2009年国庆,温总理看望钱学森先生。

不抽烟、不喝酒,是一生坚持的原则

12月1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2009年,钱学森走完98年的人生历程。作为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积累,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老人,他也给我们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没什么讲究。在他的书信集里曾说到:“四菜一汤就挺好”。

有些文学作品,为了体现钱学森的敬业精神,经常写道,他常常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特意澄清说,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

北京阜成路8号航天部大院的钱学森住宅,和普通百姓的家没什么两样。室内陈设朴素大方,家具和地板因为年代久远,甚至显得有些破旧。

生活中,钱学森每天除了浏览报刊,还喜欢听听广播。但是从不看电视,钱永刚介绍说,这是他早年在美国任教时养成的习惯,那里的教授们为了专心工作,多少年来从不看电视。

钱学森生前常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才是他的养生真经。

中国女科学家事迹篇4

北欧格陵兰岛的世界之窗公园,游客们可以做一次刺激的“地心旅行”:乘上地心探险船,穿过黑暗的千米隧道进入奇异的地心世界。在这里,游客们可以看到精灵奇异的蝙蝠、热浪袭人的地下熔岩、黑暗中突然出现的钢锯森林,最后坠入地心世界的荒芜极地———死亡泥沼。泥沼慢慢上升把探险船吞没,游客们在惊叫中完成这次地心探险……

地心真的如此可怕吗?它埋藏着什么秘密?

其实,地心一直是人类不懈探索的对象。人类虽然很早就知道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但是,地心蕴藏着什么一直是个谜。科学家发现地球的表层深处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而且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地下深层的岩石忠实地记录了这个星球沧海桑田的变化,埋藏着大地运动、生命起源、资源矿藏的全部秘密,让这些沉默的石头自己“开口说话”,是一代代地质学家的梦想。

在地心安上“眼睛”

西瓜熟不熟,开个口子一看便知。地球这个“瓜儿”太大了,总不能把它剖成两半吧。

科学家想到了好办法。把作为“眼睛”的仪器送到地心深处,去观察和直接获取第一手地下数据和信息。通过安在地心的“眼睛”,人们可以了解到大陆的板块运动,地震、火山过程,生命演化等一系列的地球科学问题。

要把“眼睛”安到地心,必须穿透坚硬无比的地壳和地幔层,钻出一条通往地心的隧道。地球的直径大约为6400千米,也就是说这条隧道至少要挖3200千米才能到达地心。如何穿透坚硬的岩层,并抵抗住地心高达4000℃的高温呢?是世界各国地心计划研究都必须面临的难题。

中国的“入地”计划

美国科学家史蒂文森教授曾提出一个“入地”计划:先挖一个大约300米深的“井”,它的横截面积只有1平方米。然后,在这个“井”里注入10万吨融化的铁水,铁水的重力将对“井”下方的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强,从而自动开凿成一条通往地心的“隧道”。

史蒂文森的计划有点像科幻故事,但真正的科学钻探在世界上已实施30年,已有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探测钻孔。科学钻探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科学工程,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与地学水平。

2001年8月4日,我国启动“地心工程”,科学家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打下了中国大陆科钻第一井,并在“井”边建起一个研究所。中国有了自己的“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

现在,这口“井”已深入地下3600米,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科研资料。同时,我国还计划2010年前在青藏高原上打一口10000米的超深井。科学家说,这可是地下“航天”呢,跟制造载人航天飞船一样重要。

中国女科学家事迹篇5

2008年神舟7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每当这件事从我的脑海中掠过时,我就会想起那位被誉为“航天之父”,“科学泰斗”——钱学森。

今天,我又读起了《钱学森的故事》,不禁陷入了沉思。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非常重视分数,初入交大的钱学森也不甘落后,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一年暑假后期,钱学森患了伤寒病,只好休学一年。可在这一年里,他买了许多书,在家里认真阅读。凭着这种精神,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主政飞机设计专业。钱学森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中国,去美国学技术,在美国的留学期间,他刻苦专研,成绩不但比美国人好,还比外国人都好。这让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今天,我又读起了《钱学森的故事》,不禁陷入了沉思。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非常重视分数,初入交大的钱学森也不甘落后,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一年暑假后期,钱学森患了伤寒病,只好休学一年。可在这一年里,他买了许多书,在家里认真阅读。凭着这种精神,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主政飞机设计专业。钱学森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中国,去美国学技术,在美国的留学期间,他刻苦专研,成绩不但比美国人好,还比外国人都好。这让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钱学森知道了这个好消息,就要立刻回国,他情愿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也要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希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低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让他离开。”读到这里,我想大家气得心里咚咚跳,牙齿咬得咯咯响,太可恶了!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最后,钱学森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投入了祖国的怀抱中,和人民共同呼吸,共同患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心只想着报效自己最挚爱的祖国。

然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空,第一枚州际导弹发射成功。”钱学森倾注大量的心血。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里至少向前推进20年。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导弹之王”。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我想:钱学森爷爷一句简单而普通的话,却让我们大家读完这故事后从心底涌出天大的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钱学森爷爷的敬佩之情。当然,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少年更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向钱学森爷爷一样报效祖国,把祖国的明天建设更好!

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心里都要眷恋着祖国,心里首先要想着报效祖国,热爱祖国。

推荐访问:中国女科学家事迹 中国 事迹 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