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回忆》教学设计3篇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并通过重音、停顿、速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幸福回忆》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幸福回忆》教学设计3篇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并通过重音、停顿、速度、语调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重点读好课后的几个句子。

  4、感受作者热爱我国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1、看图谈话,了解*。

  2、为什么说这是“幸福”的回忆?

  理解“幸福”、“回忆”。

  3、听课文录音。

  这个小朋友很。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汇聚慈祥和蔼爽朗

  5、学习“单元提示”。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读出语句的轻重、停顿、速度、高低。

  6、练读:

  ○*,*,您在哪里?我想看看您!

  ○我紧靠看*,甜甜地一笑。

  7、作业:

  《课堂作业》1—3

  第2课时

  1、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

  2、范读指导。

  (幸福、激动。语调略高、语速略快)

  3、两个句式:

  ○用“因为……所以……”说说我为什么到幸运?

  ○用“每当……就会……”说一句话。

  4、默读第2—4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是围绕第1自然段的哪个词来写的?

  5、指导朗读。

  ○“妈妈,我要看……赶上去。

  (激动、急切。语调较高、语速较快)

  ○我忍不住……我想看看您!”

  (急切。响亮)

  ○找出描写*外貌的话。读一读。

  (我的兴奋和*的和蔼。)

  ○“千里马……我要……”

  (兴奋、激动。语速较快、语调较高。)

  6、有选择地练读。

  7、分段练习。

  先分成两段,再分成三段。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并善于表达感情。

  2、学会9个生字,掌握“汇聚……”等词语。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4、感受作者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并感受作者对*爷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通过语句的重音、停顿、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课前预习:

  1、收集资料:

  *图片、人物介绍或有关故事。

  峨眉山

  2、预习生字词语

  查字典(必查)

  汇聚慈祥和蔼爽朗

  3、朗读课文最少三遍。思考课后问题,提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9个生字以及部分词语。“汇聚慈祥和蔼爽朗”

  3、体会人物感情。讨论课后问题1。感受作者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感情。

  重点:词语及人物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幸福的回忆

  1、说说自己预习后对课题的独到见解。

  2、检查预习:

  词语:

  读准音(可以单独也可以随课文)

  理解词义质疑——可以小组也可以全班。

  字形难点交流——选择抄写

  朗读课文。(读准音,读通句,难读的地方再读一读

  二、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感情。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第一环节随机处理)

  2、默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A、我随妈妈上峨眉山,路上突然听说*来了心情怎样?

  找到有关段落、词语、句子

  理解“兴奋”体会并朗读。

  怎样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自学单元提示。

  “妈妈,我要看*,我要看*!”……

  群众又是怎样的呢?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汇聚”。

  B、当*邀“我”和妈妈照相时,“我”的心情又怎样?(幸福)

  交流收集的资料。——*的生*。

  找到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作业:

  完成《课作》1——3题。

  导读并推荐有关资料及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给“我”的印象。

  3、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4、完成《课作》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建议与根据意思写词语相结合。

  二、默读课文思考:

  *留给我是怎样的印象?

  围绕“多么慈祥,多么和蔼,多么可亲!”展开。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找到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后作业题2有关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照片———回忆一件事

  五、小结并完成有关作业。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篇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形、音、义。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本文讲了母亲哪些事情及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3.品味本文质朴*实的语言,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4.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理解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质朴*实的语言,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2.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理解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用具

  西沃一体机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鼓励史铁生勇敢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母亲,是冰心心中守护着红莲的荷叶;母亲,是诗人孟郊眼中春天温暖的阳光。母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凡字眼,但又是守护我们的大英雄。母亲,对于*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元勋之一*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自己母亲的。(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和写作背景

  *,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人民*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主要著作收入《*选集》。1944年2月25日,朱总司令母亲去世,作者得知母亲去世消息后,怀着深深的怀念与崇敬之情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佃农祖籍妯娌慰勉溺死横蛮

  韶关私塾调料血溅不辍劳碌

  3.默写课后读读写写字词

  4.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为积累财富而不顾仁义道德。

  ⑤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四、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二部分以时间顺序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请同学们说一说母亲经历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多。

  煮饭、种田、养蚕、纺棉花、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小事聪明能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退佃搬家坚强不屈

  节衣缩食,送子读书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思想

  同情、支持革命深明大义

  晚年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

  4.小结

  课文以时间给顺序,把母亲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记录下来,也记录了母亲留给我们的许多精神财富,譬如,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德……请同学们课下深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主要包括哪些事迹?(生:种菜、做饭等家庭琐事,退佃搬家,送我上学,支持同情革命等)这些事情主要体现了母亲什么精神品质?(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

  二、整体赏析课文,品味语言。

  1.最动人的感情总是朴实无华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静的叙说之中,回忆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式说一句话。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

  如,“母亲是个好劳动。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这一段中,同学们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

  “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

  “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

  两个“还”字用得好……

  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这一部分中,同学们可以说:“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品味作者在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如“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

  “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母亲又给我……”“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这些议论性语句,反复倾诉,深化主题,表现对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作者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之情。(这里可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夹叙夹议手法及其作用。)

  (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

  ①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

  (此处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作用: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②请同学们细度文章16自然段,这一段表达了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三层: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

  三、小结

  文章用*实质朴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怀念和感恩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作业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母亲生活中对你影响最深的事,并写一段话,描述这个场景。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习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本文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的回忆,了解这位*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本文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年的事,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意切,感人至深。“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本文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民族*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如本文“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本文“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习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本文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的回忆,了解这位*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本文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年的事,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意切,感人至深。“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本文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华民族*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如本文“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本文“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3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

  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凡可亲的。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请同学讨论有关句子的含义。

  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4、鲁迅先生很有意思的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5、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2、课堂练习

  1、细节赏析: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细节描写,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通过这些细节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又有了哪些了解?

  2、文章是用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联系现实写作,谈谈这种写作方式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对鲁迅先生病危、逝世的叙述,非常简略,而前面写到鲁迅先生评论“我”的衣着时却又不厌其详。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4、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而不是其他篇目?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个性特点?

  3、课后复习

  必做题1、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一两处,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选做题 3、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12 回忆鲁迅先生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创作背景

  2、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3、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

  课堂练习

  1、 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 的散文。

  2、 谈谈你熟悉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3、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

  4、、请你找出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设置:

  (1)、鲁迅先生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本文那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来?文中有与他的这风格不一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2)、鲁迅先生对自己的亲人如何?

  (3)、课文还有那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4、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

  课后复习

  必做题1、看清字形给加粗字注音。

  虔( )诚 紊( )乱 肋( )膜 噢( )的一声

  抽屉( ) 解剖( ) 遭殃( ) 踌躇( )( )

  喘( )着 窘( )迫 鉴()赏阖( )一阖眼睛

  2、识记作者。

  本文作者是 ,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 ,等,她被 誉为“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选做题3、思考: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思路:

  1、整体把握——深入了解——讨论课文

  2、走近鲁迅——学习鲁迅——反思自己

  3、鲁迅的形象:伟大——*凡——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

  三、深入研读讨论

  1、请大家默读课文,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可以归纳为几类?

  明确:共10个6类,分别围绕外貌行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读书写作、休闲娱乐、与青年们交往6类生活场景来描写和塑造鲁迅先生的,使之具体、形象、生动。

  2、哪一个片段最能打动你或者你认为写的最好?联系自身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1)、外貌行动

  第1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明朗”的特点;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轻捷”的特点。

  (2)、待人接物

  第2个片段,具体写鲁迅先生对“我”和许广*的衣着批评一事,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既严肃批评其缺点,又不倦地给予帮助。

  (3)、饮食起居

  第3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的饮食情况,喜欢北方饭菜,赞美萧红做的饭菜可口;鲁迅的胃不好。

  第7个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家里“饼干”,“向日葵子”;

  第8个片段,鲁迅简易而两用的台灯;

  第9个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婴说菜不新鲜,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鲁迅确信孩子的判断,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说明鲁迅先生不会轻易抹杀孩子的天性。

  (4)、与青年交往

  第6个片段,读青年人的来稿,直至深夜

  第9个片段,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们一谈就一两个钟头,谈论当时*的局势,如“伪*”

  (5)、休闲娱乐

  第7个片段,看电影,介绍“珂勒惠支”的版画,以及史沫特烈援助当时的*的事情;

  (6)、读书工作

  第4个片段,校订《海上述林》,联系出版社。

  第5个片段,与冯雪峰交往,支持革命,热爱祖国;

  第8个片段,写先生夜间工作的情景,饱含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感念之情.

  第10个片段,详细写鲁迅先生生病的情景,概括写鲁迅先生病中笔耕不辍。

  3、请就文中描写的鲁迅背影,写一段你的感悟,80字。

  四、小结 :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是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九课。这篇文章用极为简洁的语言,记录了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同学对这种简单的记叙文,已经可以自己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易温和的一面。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题小像》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黑暗时代最勇敢的战士的形象。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

  1、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2、这七件小事写法相同吗?

  四、品读课文,思考:

  1、文章是用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联系实际,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2、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凡可亲的。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画出你喜爱的对鲁迅先生进行描写句子,赏析。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起来”,

  写鲁迅笑的神态,形象生动。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做事敏捷果断、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③“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请说说这些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写出鲁迅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五、有感情的朗读你喜欢的句子。

  六、我们齐读最后一部分,注意感情、语速、声调。

  师问:这些数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发自内心的景仰与崇敬之情。

  六、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了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刻。通过对鲁迅先生生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深情。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明白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真的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不容易,培养同学们说的能力更是不容易。本节课,我着重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学习任务完成了,但能力的培养还是有点欠缺。特别是读,感觉还是少。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四、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 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同志,但*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幸福是什么》优秀教学设计3篇

《幸福是什么》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技能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幸福”这个词语

  2、齐声朗读

  3、讨论:你认为怎样才是感到幸福的呢?

  4、引导: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中的三个牧童也去寻找幸福,他们寻找的幸福与我们的幸福是不同的,我们去看看好吗?

  设计意图: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这样一开始就把文本的基本点——幸福提出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去看看三个牧童寻找的幸福是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交流讨论。(三位青年找幸福的事)

  3、这三位青年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吗?

  出示句子: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齐读)

  设计意图:找出中心句,围绕着中心句去理解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这三位青年是怎样弄明白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文中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2、理解三个青年说的话。

  A、读一读

  B、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呢?

  C、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想想你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等会我来采访你。(讨论---采访)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悟,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理解幸福是什么。

  3、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吗?什么时候呢?(4、5自然段)

  4、师:在疏通泉眼时,他们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幸福。十年后,他们又来到了小井旁边,那颗幸福的种子已经结出了幸福的果实。

  (出示句子,齐读)清澈的泉水仍旧那样静静地流着。小井周围的树苗已经长成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路上还看得见人的脚印,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在周围的沙地上有小鸟的爪印,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三个青年快乐地看着这一切。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5、师:你看到的幸福的果实是怎样的呢?和十年前一样吗?

  出示句子对比:树林里有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泉口上堆满了枯枝败叶。

  A、读一读,感受十年后的幸福

  B、喝水或打水的人们、动物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C、最终感受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6、师:这时他们终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了,就如智慧女儿所说的------

  (再次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设计意图:运用前后对比来感受幸福,明白幸福的含义。

  7、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人和事,联系生活实际。

  8、看来幸福是什么呢?------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9、那么同学们,你们幸福吗?(相互交流,指名说)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本当中幸福的理解,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在现实社会中去理解幸福是什么,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0、出示小诗小结:

  幸福是帮妈妈做完家务时的满足

  幸福是考满分时的兴奋

  幸福是扶起摔倒的同学时脸上的微笑,

  幸福是帮助同学时的快乐,

  幸福是同伴之间的一声声问候,

  幸福是……

  设计意图:深入拓展对幸福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给予别人的事情写成幸福小诗,让学生明白幸福就是给予。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幸福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到了诗歌的写法,仿写诗歌。

《幸福是什么》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本课 6 个生字,读准“铁锹、诧异、耕地”等词。

  2、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来获得。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3、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阅读能力,愿意的话可以和同学演演这个故事。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三个牧童对幸福的寻找和认识当中体会幸福的真正含义。

  2、教学难点:理解智慧的女儿与牧童两次对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好奇,导新课

  1、幸福是什么?多少年来人们寻寻觅觅……在那遥远充满神奇力量的童话王国里,有一位谦虚、善良、美丽的智慧的女儿,她能告诉你幸福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2、那就需要每一位同学静下心来细细读懂第十课。

  二、带好奇,初读文

  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反复多读几遍。

  2、你能用上“先……再……接着……最后……”来说说课文是怎么叙述这个故事的吗?

  3、指名答,教师适当引导。

  (先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再写他们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接着写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此时他们已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4、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你可以将课文分成几大部分内容呢?

  5、师:幸福是什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吗?

  三、解好奇,精读文

  1、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2、同桌交流,列写小标题。

  3、师生交流。(板书: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

  4、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他们明白什么是幸福了吗?从哪些句子读懂的呢?引导学生交流中品读重点词句。

  如:“弄明白了,很简单。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让这个青年感到幸福的原因是什么吗?

  这里有两个“幸福”,你怎么理解它们的含义。

  你能想象这位青年是怎么治病的吗?当他看到自己的医术治好了病患时,心里会怎么想?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又如:“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这三个青年曾经做过什么?对当时的他们来说,这是件怎样的事情?(生答:多么小的事情、多么快乐的事情等。)

  现在来看呢?从哪里你读懂了这是件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事情?

  指名答。

  指导读好“小”与“大”的对比感。

  5、三位青年找到的幸福是什么?你再读读他们各自说的话,谈谈你的看法。

  6、指导读好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他们找到幸福后满足的笑容。

  【设计意图】好奇是引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为好奇所以求知,因为好奇所以探究,因为好奇所以记忆!

  四、留思考,引下文

  是谁让三个牧童去寻找幸福的呢?又为什么要去寻觅?她最终告诉牧童的幸福和你想的一样吗?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

  勤恳工作,对人有用;

  耕地种麦,养活多人。

  第二课时

  一、找人物,抓特点

  1、课文中有个人物,一直在指点着迷茫中的人们到生活中去体会真正的幸福,你知道她是谁吗?(指名答。)

  2、作者笔下的“智慧的女儿”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呢?(指名答。)

  师:她不仅拥有着神奇的.力量,而且美丽、善良、谦虚,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她的这些品质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围绕智慧的女儿出现的原因,引导牧童体会幸福的含义,揭示幸福的真正含义三大板块内容,找到有关语句,小组合作理解。

  二、谈体会,悟启示

  1、智慧的女儿把幸福的真正含义藏在了她说的话中,你能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三个牧童的经历体会到吗?

  2、小组讨论,师巡视了解学生想法。

  3、读智慧的女儿的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4、联系自己的生活或三个牧童的行为谈谈对“义务”“有益”两个词的理解。

  5、朗读全文并想想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设计意图】在文本中感悟幸福,在生活中发现幸福,在和作者同眼看、同耳听、同心知的过程中体会幸福。

  三、品特点,学方法

  1、课文中智慧的女儿能够突然而来,飘然而去,有着非比寻常的本领,之前我们学习的《巨人的花园》一文中,谁也有着这样神奇的本领呢?(指名答。)

  2、想想原来你读过的童话故事和这两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你发现了童话故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有什么特点吗?(指名答。)

  3、《巨人的花园》和《幸福是什么》在写法上也各有特点呢,你发现了吗?

  【设计意图】归类与概括能帮助学习事半功倍!

  四、选作业,勤实践

  作业 ab 餐:

  a 餐 选择几种动物或几件物品,以它们为主人公,编个童话故事。

  b 餐 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和心爱的小伙伴一起表演表演。

  五、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

  勤恳工作,对人有用;

  耕地种麦,养活多人。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六、名言链接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幸福。——欧文

  金钱和享受的贪求不是幸福。——赫拉克利特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徐特立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一回忆就幸福作文3篇

一回忆就幸福作文1

  月落乌啼,独自一人。我总是回忆过去,一回忆、就是一些惘然。是否曾经真的如此惘然?独自一人,想一想、那些幸福才是回忆。

  外地的月儿,此时是否已落?回归的人们,是否沉浸在团圆之中?屋子里、电话早已很久再没响起。思念,便占据了我儿时的心。

  对母亲的记忆于我来说也许是一片希望,相信她直到现在依然坚守着她的梦想。曾经,她为了梦想就像如今的我们一样拼搏,儿时的回忆就如那个梦想充盈而华丽。窗前的自己已陷入曾经。

  车站旁,母亲拉着年幼的自己,用另一只闲出的手擦去了眼角的泪滴。

  “妈,怎么了,很难受吗?”我依旧一脸顽皮地问道。

  “没事,等我回来给你买玩具。我走了之后,一定要听爸爸的话。”

  那时依然清晰地记得妈妈第一次在我面前流泪,我不知道妈妈去哪了,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哭了,然而我只知道妈妈回来时会给我买玩具。

  客车上,母亲望着窗外的我不舍而去。回到家,父亲脸上一片沉思。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可能再不回来了。就这样,我度过了我的小学时光。没有母爱呵护,不知自己是怎样挺过那段时光,唯一的希望就是盼望和思念!

  “孩子,你妈可能过几天要回来了。”父亲脸上终于露出了母亲走后很少的笑容。

  “妈妈回来了。真的、假的?真的、还是假的……”母亲的回来,我真的接受不了。五年了,母亲的容颜都已模糊。心灵的期盼,难道真的梦想成真了?她还是否记得我,又是否想念过我?如果想念我,为什么不回来……

  那时,我的心里一片混乱。无数个为什么,无数个不相信,无数个恨,无数个爱……

  夜晚,我和父亲去接母亲了。下车的瞬间,母亲又哭了。我依旧一脸痴呆,这个就是我的母亲?

  “回来了,回来了。五年,这里已变了许多,孩子都长这么大了。”母亲一手拎着皮箱,用闲出的那只手擦去了眼角的泪。

  “妈,你真是我妈吗?现在我是一个有妈的孩子了?”我终是没有忍住,眼泪已不知不觉流下来。

  如今,妈妈离开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母亲的梦想也如玉盘明月缓缓升起,竟是那般动人。逐渐长大的自己也知道了,母亲的梦想就是让我快乐的成长。她吃一点苦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不再吃苦。父亲有伤,曾经,母亲只能去远方追逐她的梦想。回忆不再悲伤,那些爱已充满我如今的心。

  月光皎皎,你驾一叶扁舟而来,带给我的却是无尽的爱。是否恨你、是否爱你,明月可知。你的梦想,你依然守候,那是你永恒的梦!

一回忆就幸福作文2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从幼儿园开始,我就会唱这一首歌了,每一次我把这首歌唱给您听时,您都会抱着我,留下一滴又一滴晶莹的泪珠……

  妈妈,或许您记得也或许您忘记了,那些让人感动的事情,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那些难忘的画面吧。

  还记得那一件事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您还在辛苦的工作,六岁的我独自跑到小姨那去玩去了,当我回来时,我听到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我回头一看,啊!是您,母亲!我看见您的脸上的泪珠满脸的焦急,便问到:“妈妈,您怎么了?”您不回答我,看我的脸有没有受伤,又挽起我的裤腿,看一看我有没有受伤,最后再整理整理我的衣领,然后厉声说:“你去哪儿了?”“我去小姨家玩了”。“为什么不给妈妈说一声?”我不说话,您又说:“下一次,去哪里玩都要给妈妈说一声。”我狠狠地点点头,扯扯您的衣角,我说:“我知道了妈妈。”妈妈对不起,那是我的错,我不会再让您担心了。

  啊!这件事,让我领悟到母爱比海深。

  还有一次,我周末回到家,看您正吃晚饭,桌上只有一盘白菜。我问您:“妈妈,我不在时您吃什么呀?”您小声的说“吃、吃素菜。”什么?每一次我回家时吃的都是大鱼大肉,可是我不在时你们竟然只吃菜!我心疼的说:“妈妈以后您不许只吃菜!”您眼睛红着说:“妈妈属兔,吃菜就好。并且妈妈最近减肥。”我反驳说:“虽然您在减肥,但是也要吃肉呀!如果不吃肉就没有脂肪,没有脂肪就没有力气,没力气怎么上班呀。何况妈妈您那么瘦,哪里需要减肥?”我明白,您只是找个借口罢了,您把好吃的都留给了我。只要是您觉得好的东西,您都会留给我。

  啊!我再一次领悟到母爱比海深!

  妈妈!谢谢您爱我,我要大声告诉您:我也爱您!

一回忆就幸福作文3

  晴光潋滟,泛黄的书页随时光回味以前;记忆默片,五彩的贝壳铺洒了我的童年;时光倒转,脸上的笑未曾一一展现;回忆以前,幸福的花开出春天。——题记

  回忆,如一部被拉长的默片,黑白相间,却漾出了五彩的以前。回忆,幸福的源泉。

  我坐在秋千上,嗅着樱花的香味,脸上的笑容从未抹去。那是三岁,一个如花似梦的年龄。懵懵懂懂的我不知世间凡尘,如一束纯洁的百合,摇曳在爸妈的手掌心里。

  那时不懂回忆是什么,只是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直到那天——“妞妞啊,你该上学了。”爸妈对我说。

  于是,我就背上了小书包,开始了我的小学生活。

  那里,每天都有同学的陪伴。过的随不理想,但每天都很充实。

  再后来,我就把这段光影剪下来,泡在我最爱喝的"茶里,等阳光艳艳的时光里,再回味着慢慢咽下。

  待我长发及腰时,我就面临这六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小学毕业测试。我忘记了那天你们穿这的衣服,忘记了你们说的话语。只记得,你们都在笑,笑得很美,笑得很甜。也许,这就是六年中最好的收获吧!

  慢慢的,长大了,望着天空不再是阴天了,不仅有阳光,还有彩虹。那七种颜色让人留恋,让人看了还想再看。

  有一天,我梦到了时光老人,他问我,干嘛要回忆那么多呢?

  我回答:“未来还有许许多多的路要走,但你或许还没有经过。而回忆的事情,已经是你自己的了,收获了自己心灵中的深出,不也是很好吗?”

  时光老人微信着说:“捡起一片树叶,你会发现它的经脉是那么的清晰,因为它也有经历,有一段美好的回忆。但是如果没有经脉,树叶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树叶了。”

  回忆好像天上的片片繁星,从不被时光忘记。当风吹起,我们也会试着抛走过去。但是,请你记得,回忆,也是一种幸福。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的第一人*同志。

  (课件出示*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习理解*对革命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的*,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习理解*对家人的关爱

  1、*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

  1、*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四年级语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语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

  3、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的童话在故事的讲述中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园》,我们学完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话,故事也很动人,读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五、布置作业

  1、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10x幸福是什么

  第一个青年(医生):幸福是给病人治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第二个青年(消防队员、花匠):幸福是勤勤恳恳工作,劳动没白费。

  第三个青年(农民):幸福是耕地种麦,养活了许多人。

  智慧的女儿:幸福靠……

  老师:幸福是……

  学生:幸福是……

  警察:幸福是……

四年级语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六、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 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七、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八、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九、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板书设计 幸福是什么

劳动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对人们有益

教学反思:

1、再造想象,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我们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仅仅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是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所在。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去想象这里面具体的故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学生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和课外书上获得的知识,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在他们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2、多元感悟,体现语文的人文特征。

童话的主题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但他们说出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去肯定它。在这一课的最后,许多学生包括家长都说了很多与课文中不一样的感受,这是真实的,是值得尊重的。

四年级语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板书设计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回忆 幸福 《幸福回忆》教学设计3篇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1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1年级